故端明尚书汪公挽词二首

故端明尚书汪公挽词二首朗读

献纳高门地,君王识履声。
闽山歌惠政,蜀道憺威名。
逝矣嗟天命,谁欤总国成。
弟兄无六十,殄瘁亦堪惊。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故端明尚书汪公挽词二首译文及注释

诗词:《故端明尚书汪公挽词二首》
作者:韩元吉
朝代:宋代

诗词原文:
献纳高门地,君王识履声。
闽山歌惠政,蜀道憺威名。
逝矣嗟天命,谁欤总国成。
弟兄无六十,殄瘁亦堪惊。

中文译文:
献纳高门地,君王领略其声音。
闽山歌颂着仁政,蜀道传颂着威名。
逝去了,唉天命啊,谁能将国家统一。
弟兄们未到六十,却已经疲惫不堪,令人惊叹。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韩元吉为故端明尚书汪公所作的挽词,表达了对逝去的汪公的怀念之情和对时局的忧虑。

首先,诗中提到了献纳高门地,意指汪公的才华和品德高尚,使君王能够听到他的声音,意味着他的言行受到朝廷的重视和认可。

接着,诗中以闽山和蜀道为代表,颂扬了汪公在两地的政绩和声望。闽山歌惠政,表明汪公在闽地推行了仁政,受到百姓的赞颂。蜀道憺威名,蜀道是指四川的交通要道,说明汪公在蜀地树立了威望,被人们所敬仰。

然而,诗人在接下来表达了对汪公逝去的悲伤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诗句中的"逝矣嗟天命"表达了对逝去的汪公的惋惜之意,感叹命运的无常。"谁欤总国成"则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期盼,希望能有人能够继承汪公的遗志,统一整个国家。

最后两句诗意深沉,表达了对弟兄们的忧虑。诗中提到弟兄们未到六十,却已经疲惫不堪,殚精竭虑。这里的弟兄们可以理解为汪公的支持者和追随者,他们虽然年纪尚轻,但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磨难。

整首诗通过对汪公的颂扬和对时局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逝去的功臣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同时,也凸显了社会动荡时期人们对有识之士的渴望和对战乱年代的痛惜。

故端明尚书汪公挽词二首读音参考

gù duān míng shàng shū wāng gōng wǎn cí èr shǒu
故端明尚书汪公挽词二首

xiàn nà gāo mén dì, jūn wáng shí lǚ shēng.
献纳高门地,君王识履声。
mǐn shān gē huì zhèng, shǔ dào dàn wēi míng.
闽山歌惠政,蜀道憺威名。
shì yǐ jiē tiān mìng, shuí yú zǒng guó chéng.
逝矣嗟天命,谁欤总国成。
dì xiōng wú liù shí, tiǎn cuì yì kān jīng.
弟兄无六十,殄瘁亦堪惊。

韩元吉诗文推荐

江路晓来雨,残暑夜全消。人言天上今夕,飞鹊渐成桥。杳杳云车何处。脉脉红蕖香度。瓜果趁良宵。推枕断虹卷,抚槛白鱼跳。无湖客,临风露,倚兰苕。云涛四起,极...

落日澹芳草,烟际一鸥浮。西湖好处,君去千里为谁留。坐想敬亭山下,竹映一溪寒水,飞盖共追游。况有尊前客,相对两诗流。笑谈间,风满座,气横秋。平生壮志,长...

宦达平生早,高年及引归。安车荣绛节,黄发遽衰衣。未致生刍奠,俄惊薤露晞。孝心天地恻,相望两灵帏。

十载文场未奏功,鹖冠一笑且舂容。遥知横槊荻芦岸,海阔蛟鼍赴笔锋。

翰墨通家旧,吁嗟大父时,追随千里驾,酬唱百篇诗。小器惭非远,孤童误见奇。殷勤授简意,敢负昔年期。

野竹漫山水漫门,未离城市却如村。何须更问柴桑陌,三径虽寒菊尚存。

草草重阳节,黄花惜未开。故人犹有酒,行客且衔杯。日落蛩声苦,云低雁影来。南山足佳气,独立意徘徊。

闭户跏趺意已清,炉香烧尽一灯明。空庭叶落知多少,一任西风百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