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朗读

名山何壮哉,玄览一徘徊。
御路穿林转,旌门倚石开。
烟霞肘后发,河塞掌中来。
不学蓬壶远,经年犹未回。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译文及注释

中文译文:
登上骊山高顶,寓目景致奉和得意,
名山何壮丽啊,我细细观看着。
御路蜿蜒而入林中,旌门倚靠在巨石旁。
烟霞从肘后飘散出来,河水堵在掌心中流淌。
我不像那些远游的仙人,多年来仍未回归。

诗意:
这首诗是一个对自然山水景色的赞美之作。诗人崔湜以骊山为背景,描绘了山的壮丽和自然景观的美妙。他在山顶上俯瞰着美景,感叹名山的壮丽之处,并表达了对着景象的欣赏之情。诗中还写到了官道和旌门,表现出当时统治者的权威和山势的自然高峻。最后,诗人提到了他并不像那些隐士一样漂泊远游,而是长时间停留在骊山,欣赏着山水的美景。

赏析:
这首诗通过骊山的壮丽景色来描绘大自然的美妙之处,以及山水给人带来的深深的感受。诗人运用了描写山的形象和景色的手法,如御路穿林转、旌门倚石开、烟霞肘后发等,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骊山的高耸和壮美。除此之外,诗中还带有对统治者的赞美和向往,以及对生活的不同态度的体现。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读音参考

fèng hé dēng lí shān gāo dǐng yù mù yìng zhì
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míng shān hé zhuàng zāi, xuán lǎn yī pái huái.
名山何壮哉,玄览一徘徊。
yù lù chuān lín zhuǎn, jīng mén yǐ shí kāi.
御路穿林转,旌门倚石开。
yān xiá zhǒu hòu fā, hé sāi zhǎng zhōng lái.
烟霞肘后发,河塞掌中来。
bù xué péng hú yuǎn, jīng nián yóu wèi huí.
不学蓬壶远,经年犹未回。

崔湜

崔湜(shí)(671年-713年),字澄澜,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唐朝宰相,中书侍郎崔仁师之孙。户部尚书崔挹之子。崔湜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进士及第,曾参与编纂《三教珠英》,先后依附于武三思、上官婉儿,由考功员外郎累迁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因典选受贿被贬为江州司马,不久又起复为尚书左丞。唐中宗驾崩后,崔湜依附韦皇后,改任吏部侍郎。唐隆政变后,他又依附太平公主,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并进中书令。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崔湜被流放岭南,途中被赐死。时年四十三岁。...

崔湜诗文推荐

不分君恩断,新妆视镜中。容华尚春日,娇爱已秋风。枕席临窗晓,帏屏向月空。年年后庭树,荣落在深宫。

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落絮缘衫袖,垂条拂髻鬟。那堪音信断,流涕望阳关。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结佩,献寿菊传杯。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芳春桃李时,京都物华好。为岳岂不贵,所悲涉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赠君双佩刀,日夕视来期。

御旗探紫箓,仙仗辟丹丘。捧药芝童下,焚香桂女留。鸾歌无岁月,鹤语记春秋。臣朔真何幸,常陪汉武游。

怀戎前策备,降女旧因修。箫鼓辞家怨,旌旃出塞愁。尚孩中念切,方远御慈留。顾乏谋臣用,仍劳圣主忧。

竹径桃源本出尘,松轩茅栋别惊新。御跸何须林下驻,山公不是俗中人。

不分君恩断,新妆视镜中。容华尚春日,娇爱已秋风。枕席临窗晓,帷屏向月空。年年后庭树,荣落在深宫。